2022年3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发布了《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经评审、公示,全国800家单位被认定为2021-2025年全国首批科普教育基地,湖南25家单位上榜,湘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吉首大学湘西文化博览园等2家单位上榜。
矮寨奇观。图片由湘西地质公园管理处提供
湘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面积2710平方公里,由南自北纵跨湘西州7个县市,包括矮寨、天星山、芙蓉镇、红石林、十八洞、吕洞山、洛塔7个园区,地处云贵岩溶高原东部边缘斜坡地带,不仅拥有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终审批准的寒武纪芙蓉统排碧阶“金钉子”和寒武纪苗岭统古丈阶“金钉子”,还分布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即古丈红石林,是目前全球在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地层上发育的规模最大的一片红色石林景观,也是中国南方喀斯特演化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洞村。图片由花垣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芙蓉镇。图片由永顺县委宣传部提供
此外,园区蔚为壮观的切割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景观,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的洛塔—吕洞山—德夯岩溶台地—峡谷群,是世界上发育最密集的岩溶高原脉网状峡谷群,完整记录了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地壳快速抬升的地质历史,和云贵高原边缘斜坡地带侵蚀、切割、分离、解体演化过程。园区犹如一座巨大的生态基因库,是动植物的天堂,园区现存珍稀濒危植物38种,共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9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0种,中生代孑遗植物,即“活化石”古水杉目前还生活在湘西大地上。而按动物地理区划,公园地处我国三大动物地理区的交汇地带,因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好,为金雕、大鲵、猕猴、穿山甲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优良的场所,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图片由吉首大学提供
吉首大学湘西文化博览园始建于2006年,由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沈从文纪念馆、武陵山生物科学馆、吉首大学校史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生态民族学博物馆六个文化场馆以及沈从文书房(复原)、湘西武陵石展馆、“非遗”大讲堂组成,场馆面积8000平方米,设施设备达800余件600万元,展品数量3043件,展陈内容有文学、红色文化、绘画艺术、湘西少数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武陵山特色动植物标本等,坐落在吉首大学砂子坳校区风雨湖畔的齐鲁大楼。
吉首大学校史馆。图片由吉首大学提供
博览园秉承“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在“文化立校”发展战略指导下,依托园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育人活动,铸造了立人读书沙龙(荣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沈从文读书沙龙、“非遗”大讲堂三个校园文化品牌。举办科普宣讲活动,每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出象牙塔,以科普“大篷车”形式,带着科普展板和展品,深入湘西州6县市的9个村镇、9所乡村学校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科普教育和文化扶贫,把科学文化知识送达最后一公里,惠益当地公众和中小学生,引发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图片由吉首大学提供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中国科协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具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每5年认定一批。本次被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与认定管理办法》,因地制宜,再接再厉,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并围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州科协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湘西州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湘西州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以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为重要载体,大力夯实基层科普阵地建设,提升社会化科普工作能力。2020年以来全州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州级科普教育基地12家。与此同时,州科协支持引领各相关单位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其进一步开发开放优质科普资源,支持其创新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提供优质科普公共服务。
来源|团结报
作者|田晓兰 游捷 张华 叶庆子
编辑|刘娜
监制|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