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湖南省吉首大学湘西文化博览园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有领导分管科普工作。由馆长吴红波分管此工作。
——没有专门的部门组织实施科普工作。由馆长吴红波临时组织大学生科普服务队。
——2023年12月份将科普工作列入2024年度工作计划。2024年12月份将科普工作列入2025年度工作计划。
——没有制定科普工作制度。
——没有制定激励和支持科普的政策。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对外开放天数或服务公众天数:339天。
——每年服务公众人次:23281人次(含3个后门处漏登记而估计的2000人次)。
——科普场所面积:6500平米。
——场馆和设备没有有升级和更新。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研学、社会实践、发放资源包等)情况:活动数量19个;参与人数1700人。
——开展进社区、进校园(例如进大学,进中小学)、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9个;参与人数2540人。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1个;参与人数150余人。
2024年9月19日,2024年度湖南省科普讲解大赛湘西州预选赛暨吉首大学选拔赛举行在砂子坳校区模拟法庭举办,大学生科普讲解员麻胜英、徐毅豪获一等奖,李语嫣获二等奖,叶可和黄慧获三等奖,叶佳怡和宋兴海获优胜奖。
——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名称和数量4次;参与人数8人。
2024年9月27日,2024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预选赛暨湖南省科普讲解大赛半决赛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大学生科普讲解员徐毅豪获第10名。
2024年10月16日,安排大学生科普讲解员豪代表湘西州赴长沙参加2024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预选赛暨湖南省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获二等奖1项,创造了湘西州选手参加湖南省科普讲解大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2024年12月28日,首届湖南省大学生文物主题大赛决赛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组织大学生科普讲解员参加并在讲解组决赛中凭借出色表现荣获二等奖1项。
2024年11月16日,吉首大学黄永玉艺术博物馆被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第33次工作会议授予“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这是湖南省全体高校中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社科组织(基地)。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
——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包括、科普网站、科普中国科普号、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B站等):数量及相应主页链接(最多放三个)。科普网站1个,https://cgzx.jsu.edu.cn/index.htm
——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和总阅读量。无。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有350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2.43万。
——专、兼职科普人员数量:专职科普人员0人,兼职科普人员70余人。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特色科普品牌名称(选填):无。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1、市区县城内的中小学校对科普五进活动不够热情,但偏远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校对此非常欢迎。
2、科普踩点、联系学校困难。
3、科普经费匮乏。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
无。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吉首大学湘西文化博览园简介
培育人才,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学校历经十载,建成“湘西文化博览园”。
博览园辖有六馆:吉首大学校史馆、沈从文纪念馆、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武陵山生物科学馆和生态民族学博物馆。步入园内,既可领略吉大人数十载艰苦办学的奋斗史,亦可阅读沈从文、黄永玉文艺双星;既可观览湘西各民族文化瑰宝,也可欣赏民族生态的如画美景,甚至还可触摸武陵山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
博览园集萃武陵,纵横文理,实乃湘西文化精华之浓缩。
黄永玉艺术博物馆
黄永玉(1924—2023),土家族,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艺术家和文学家,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自学美术、文学,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美术成就曾获中国美术金彩奖、终身成就奖(2003年),并获得意大利总司令勋章(1986年)和团结星二级骑士勋章(2006年)。
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坐落于砂子坳校区第十教学楼(齐鲁大楼),于2006年10月1日隆重开馆。该馆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分“序厅”“艺术人生”“书画天地”“收藏世界”等四个展厅。
“序厅”陈列有大型青铜雕塑《山鬼》(800cm×300cm),黄永玉在博物馆现场创作的《采芰荷以为裳》、沉睡三峡江底1.5万年之久的阴沉木和大型黄永玉摄影照、大型壁挂土家织锦和工艺图案。
“艺术人生”以文化为视角,以黄永玉人生和艺术世界为轨迹,以《永不回来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描画新生活的鬼才》《“湘西刁民”》《十万狂花入梦寐》五大人生阶段,以文字、图表、照片、实物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全面描述黄永玉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凸显黄永玉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艺术魅力。
“书画天地”陈列黄永玉创作的部分美术作品(含雕塑、木刻、绘画、书法等),以水墨画为主,着重展示黄永玉融汇古今中外文化于一身的高超本领和艺术风格,从中窥视黄永玉对人类智慧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创造的智者身影。其中有巨幅《松风如涛》(1500cm×5500cm)等作品。
“收藏世界”展出文物近200件,其中,有中山国陶塑群、唐代石椁、宋代翁仲等珍贵文物。文物展品上至龙山、仰韶,下迄明清,以战国至汉代的陶器为主,从中窥视黄永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识涵养及其审美取向。
黄永玉艺术博物馆2007年加入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2年获批为第一批“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基地”,2013年获批为“全国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6年加入全国高校育人联盟,2024年被授予“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
沈从文纪念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文学代表作品有《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曾两度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沈从文纪念馆位于第十教学楼(齐鲁大楼)二楼,是国内外唯一一个关于沈从文的纪念馆,于2012年12月28日,即沈从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建成并正式开馆,展厅面积300平方米。沈从文纪念馆是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沈从文研究、教学和文化宣传的综合性平台,由沈从文生平事迹、遗物、文学创作、物质文化史研究以及吉首大学与沈从文等五个部分组成。
“从文之谜”:沈从文生平事迹厅。介绍沈从文生平家世。
“永远从文”:沈从文研究厅。介绍沈从文研究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对沈从文的评价以肯定为主。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国内学界全面否定沈从文,海外学界则赞誉有加。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沈从文正名并树立了沈从文研究的标高,国内沈从文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面评价深入研究阶段。
“从文习作”:沈从文著作和文学形象厅。介绍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结集约80多部,版本逾百种。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既区别于20世纪30年代主流文学以阶级、阶层的观念分析考察社会现实的方式,也区别于海派文学商业化消费化的文学诉求,他是站在乡下人立场上,采取地域的、文化的视角,以人性、生命为主题词表达“爱”与“美”的思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文学的湘西世界。
“抽象抒情”: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厅。介绍沈从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文学创作转向物质文化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被誉为“中国服饰史的第一部通史”,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赤子其人”:沈从文与吉首大学。主要介绍学校沈从文研究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研究机构、学术研究队伍,重点展示沈从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2018年,学校在沈从文纪念馆内复原了沈从文的书房,面积97平方米,陈列沈从文生前所用的部分生活、学习、工作用品。
沈从文纪念馆2019年获批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武陵山生物科学馆
武陵山生物科学馆位于第十教学楼(齐鲁大楼)三楼,其前身是始建于1982年的学校动植物标本室,经升级改造后,2015年12月28日开馆并更名为武陵山生物科学馆。
该馆以收藏和展出武陵山动植物标本为特色,包括武陵山植物馆、武陵山动物馆、武陵山动物多样性馆和科普走廊,场馆面积500平方米,展出各类动植物标本2,000余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银杏、珙桐、银杉、云豹、大鲵等标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曾经被宣布灭绝的一雌一雄两只阳彩臂金龟标本,并拥有采集完整科研价值极高的硅化木、贵州龙等古生物化石及武陵山区各类矿物标本,馆藏标本90%以上是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系)师生历经艰辛采集、搜集、制作的,是30多年以来野外实习及科考的结晶,凝聚了师生的心血和汗水。同时,还陈列了学院师生围绕武陵山特色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如美味猕猴桃优良品种米良一号的选育与栽培研究、绞股蓝植物结构发育与总皂苷积累的相关性研究、东亚特有珍稀植物尖叶拟船叶鲜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华中及武陵山片区植物种质资源本底调查与分类区系研究、富含亚麻酸功能性植物油脂提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及《张家界植物游》《中国土家族传统药物彩色图鉴》等。
武陵山生物科学馆集生物学教学、科研、科普于一身,馆内采用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查询系统与声光电技术,模拟动物的叫声和溪水潺潺声,呈现了灌木花草搭配,动植物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自然景观,是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馆藏设施完备、生物标本齐全、社会功能显著、展教规模最大的生物科学教育普及基地。2017年获批为第十一批“湖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2023年获批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吉首大学校史馆
校史馆位于砂子坳校区第十教学楼(齐鲁大楼)二楼,于2016年9月1日建成开放。2017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校史馆”。全馆面积600多平方米,收集504幅照片和800多件实物。设三个展厅,分“序厅”“宏业初创”“风雨兼程”“一路阳光”“再创辉煌”“办学成果”六个篇章。
第一篇章“序厅”,含前言、领导关怀、校徽、校训、精神、校风、校歌、历任领导、现任领导、历史沿革、校园风光等内容。
第二篇章“宏业初创”(1958—1978),从筹建与创立、办学调整、早期办学、恢复综合性大学等方面叙述学校艰难起步的办学情况。
第三篇章“风雨兼程”(1979—1997)从招收本科生、砂子坳征地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展现学校艰苦办学过程。
第三篇章与第四篇章之间,展示美术学院刘徽创作的大型油画——师生建校劳动及野外实践的场景。
第四篇章“一路阳光”(1998—2010),从吉首卫校并入、创办张家界学院、师范学院挂牌、武陵高专并入、组建第一附属医院等事件及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展现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第五篇章“再创辉煌”(2011—2018),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党建与思政工作等方面再现8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
第六篇章“办学成果”。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学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成果。这些实物有师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得的奖牌、奖杯、模型,出版的专著、教材,科学研究的成果、专利证书。在校友墙上,各界代表、基层典范、人民公仆、商界才俊、创业达人、学界精英、文化先锋等吉大骄子格外引人注目。校友查询系统中收藏了1500多张历届校友的毕业合影。
校史馆以文字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陈述学校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以静态沙盘模型和动态电子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师生自强不息的场景。件件实物、幅幅照片、行行文字、张张笑脸、声声诉说,见证了历代吉大人创业守业的艰辛,再现了数万吉大人笃学尚行的历史,是学校传统教育的课堂、宣传办学精神的窗口、联系校友的平台、校史研究的基地、活跃校园文化的阵地,也是学校砥砺前行勇攀高峰的丰碑。2017年获批为“湖南省优秀校史馆”。
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
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坐落在第十教学楼(齐鲁大楼)二楼,2017年9月20日建成开放,由“历史印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场馆面积900多平方米,分四个展厅展示湘西州的历史文明,以及土家族、苗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一展厅:“历史印记”。从“远古时期的湘西”“边郡、初郡时期的湘西”“羁縻州时期的湘西”“土司时期的湘西”“近、现代的湘西”“民族自治时期的湘西”等六个历史阶段,展示湘西州的历史发展脉络。仿制了“溪州铜柱”“子孙永享”牌坊(永顺老司城)。陈列有旧石器、新石器、战国、汉代的砍砸器、磨制石凿、青铜鼎、青铜镜等文物。
第二展厅:“物质文化”。分“传统工艺”“民族服饰”“苗族银饰”三个板块。“传统工艺”展出民国时期四十八钩土家织锦、明清时期绣花鞋、清代绣花账檐等苗绣。“民族服饰”陈列土家族、苗族传统男女服饰和瑶族、白族男女服饰,其中,民国时期的一件苗族传统女式绣花衣最为珍贵。“苗族银饰”展示苗族的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等,并通过全息投影立体、全方位地展现湘西苗族的精美银饰。
第三展厅:“精神文化”。展厅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人生礼仪、岁时节令、竞技娱乐、灵巫神傩、沅芷澧兰等方面全面展示湘西土家族、苗族的精神文化。另一部分通过灯箱、空中翻书、展板、展柜等形式,展示学校在湘西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国家自科、社科重大课题、专著等成果。
第四展厅:“物质文化”。复原了湘西民居,里面陈列雕花床以及各种家具、炊具、生活用具等。复原了傩堂,通过多媒体展示湘西民间驱瘟逐疫等祭祀活动,同时摆放有明清时期的各种傩面具。民族饮食部分陈列了酿酒、贮藏和加工食物的工具。
吉首大学湘西文化博览园
2024年11月16日
开放时间
学校夏季时间(5月1日—9月30日)为8:00—12:00、15:00—18:00,双休、节假日8:30—11:30,下午不变,下班前30分钟停止入馆并清场。
学校冬季时间(10月1日—次年4月30日)为8:00—12:00、14:30—17:30,双休、节假日8:30—11:30,下午不变,下班前30分钟停止入馆并清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