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春,98岁的黄永玉来到荣宝斋,他再次来到这幅巨荷面前。
2009年荣宝斋大厦落成,历时40天,黄永玉完成这幅巨《荷》,并赠予荣宝斋。
1953年,黄永玉时任中央美院教师,受院长委托来荣宝斋学习木版水印技艺。由此,完成了毕业创作:木刻《齐白石像》与《阿诗玛》。
黄永玉:“最早我来荣宝斋学习彩印,第一张就是齐白石,然后呢我就找齐白石题的字。我那个合影是李可染给我照的,是我的机器。”
黄永玉:“《华山云海图》王府井的和平饭店是许麟庐拿的,1800至2000,我有那个钱。但是我考虑我这个钱一拿出来,有了画但我家里怎么办?
张大千这个人可厉害了,当年我在香港写文章骂过他,所以我不好意思,我心里很佩服他。有人说他到敦煌去临画,临了一些画到上海开画展。我在上海,他开了三天,我一大早到大新公司的门口守着开门进去看,一直到他关门我再出来。三天。
那个‘看’你说看什么,看笔法?看画法?好像都不是。就感染他的胸怀,感受这个画家的胸怀。
湘西黄永玉作双荷于北京太阳城,壬寅五月九十八岁差半月九九矣,初识荣宝于癸巳年距今已六十九年,时光何其倏乎也。
2022年是荣宝斋350周年。近日,99岁高龄的黄永玉先生为荣宝斋再次创作巨幅画作——《源远流长》。黄老与荣宝斋之间的翰墨情缘,始于1953年。这幅题为《源远流长》的作品不仅寓意荣宝斋文脉源远流长,也蕴含了黄老与荣宝斋的深厚情谊源远流长。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推出《我眼中的荣宝斋》系列视频
2022年是荣宝斋350周年纪念之年,由荣宝斋出品、云杪文化制作的《我眼中的荣宝斋》系列视频于6月正式上线,节目共计30期,讲述了一代代大师与荣宝斋往来的生动故事,总结这块中国书画金字招牌背后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节目在荣宝斋视频号、新华网、央视频、快手、在艺App等平台播出。
讲述嘉宾包括书画名家、文化名人、大师之后与“荣宝斋人”。他们从荣宝斋出发,立足新时代,传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征程中的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
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雅意得名。在党和国家的关心爱护、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荣宝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和艺术相关服务的一面旗帜,成为广大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会聚交流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传承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荣宝斋素有“书画家之家”美誉,自20世纪伊始以“挂笔单”广结名士,与一代又一代丹青巨擘唇齿相依。《我眼中的荣宝斋》以98岁的黄永玉作为开篇,沈鹏、范曾、吴悦石、冯远、韩天衡、苏士澍、王明明、孙晓云、卢禹舜、李燕……书画名家们共同回忆与荣宝斋结缘、学习、交往的故事,在一段段动情讲述中,艺术殿堂变得鲜活可触。
荣宝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家,文房、书画珍藏、木版水印、装裱修复等国之瑰宝,在荣宝斋得到守护与传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及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收藏家及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朵云轩董事长彭卫国、中国嘉德董事总裁胡妍妍……不同的文化艺术机构,畅谈荣宝斋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与贡献。他们在与荣宝斋的交往与紧密合作中,共同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350载日月风华,历代“荣宝斋人”承载着荣宝精神,苦心经营,守正出新,不断发挥“老字号、新引领”的示范作用。黄志坚、郜宗远、米景扬、马五一等作为荣宝斋改革开放后的重要领导,在回忆中重现荣宝斋在新时代的革新成长之路。在一代代“荣宝斋人”的奋斗中,荣宝斋这块金字招牌荣光依旧,百年老店历久弥新,继续谱写新时代的文化故事。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