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从闽南出发,绘一生传奇
2023-06-15 11:24  

供图/视觉中国
黄永玉
1924-2023
黄永玉先生,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农历)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

15岁
发表木刻作品
23岁
成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
28岁
小学文凭的他成为央美最年轻副教授
32岁
创作出中国版画经典之作《阿诗玛》
56岁
创作中国生肖邮票开山之作——庚申年猴票

83
登上时尚杂志封面
名人眼中的黄永玉
●提起黄永玉,林青霞一脸崇拜:“他是我见过‘90后’最年轻的汉子”
●梁羽生评价:“金庸是大侠,黄永玉当为怪侠”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专门给他写了句词:“你是个妙人,是个少年狂”
●白岩松直言:“我这辈子的目标,就是老了能成为像黄永玉一样好玩的老头”

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先生因病于13日逝世,享年99岁。家属表示,尊重黄永玉先生的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2020年,黄永玉曾亲手写下讣告,送走相伴74载的挚爱张梅溪。他也曾和妻子讨论自己的身后事——死前开追悼会,“趁自己没死,听听大家怎么夸我”。
1937年,黄永玉跟随堂叔来到集美学校上学时,年仅13岁。这位自称是集美学校“不肖的学生”的老顽童曾留过五次级,不过,他对母校和嘉庚先生感情很深,在黄永玉的书和访谈中,他常常会怀念起在集美学校的难忘时光,称集美是他文学和艺术起步的地方。他还为集美学校创作、赠送《桃李春风》《集美学村》《百鸟归来》等多幅墨宝,并为“集美校友会馆”题字,生前是集美校友总会荣誉会长。
对老师同学念念不忘 92岁时曾低调回集美
89岁的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是黄永玉的老朋友,也是黄老与集美学校之间最重要的联络人。在任镜波的办公室,挂着一幅色彩鲜艳的《红荷图》,这是黄永玉先生赠予任镜波的礼物,在题赠中,黄永玉称任镜波为“镜波学弟”,足见两人交往之密、感情之深。昨晚,记者电话联系任镜波,听他与黄老交往的故事。
“黄永玉是我非常尊敬的长者。他去年出的新书《见笑集》、今年出的‘蓝兔子’邮票,都给我寄来了。每次见面,他都会问以前的老师、同学的情况,关心哪些还健在、过得怎么样。他记忆力极好,回忆在集美学校的生活,黄老总是说得很详细。”任镜波说。
近十年来,任镜波曾多次拜访黄永玉,根据任老回忆,黄永玉生前最后一次回到集美,是在2016年11月。“当时他从泉州过来,说要到集美看看学校,特意交代不要惊动太多人,只通知了黄老两个在厦的老同学。”这趟旅程,果然如黄老所要求的非常低调,也没有留下媒体报道。
当时黄老已经92岁了,拄着拐杖,在任镜波和儿女、老同学的陪同下,到集美学校的尚忠楼、延平楼等老地方走走看看,“他那天很高兴,走到后来拐杖也甩开了,和子女在延平故垒照了好几张照片。我还带他到以前的校长陈村牧的故居走走,也到了陈嘉庚纪念馆和集美校友会馆。”
当时,集美校友会馆因为台风“莫兰蒂”受到破坏、正在修缮,“黄老问维修费用有没有困难,有困难的话,他可以给会馆画一张画、用于筹款,我忙说不用。”任镜波说,对于母校,黄永玉总是很慷慨。
事实上,落成于2013年集美学校百年校庆之际的集美校友会馆的馆名也是黄永玉题写的,这是任镜波与黄永玉交往的另一个故事。2013年,为了邀请黄永玉为集美校友会馆题写馆名,任镜波等人专门到北京黄永玉家中拜访, 黄老把墨宝交给任镜波时,还谦虚地说:“我的字不好,你要我写,我就写了。不用没关系!”

黄永玉笔下的集美岑头街。
对母校感情至深 集美中学校庆 他多次准备大礼
黄老对校主陈嘉庚先生、对集美学校有着一份至深的感情。20世纪80年代,黄永玉曾多次回到母校访问。1983年,集美学校70周年校庆时,黄永玉专门创作了一幅巨幅国画《桃李春风》送给母校。
2013年集美学校创办100周年之际,黄永玉虽然没有回到集美,却为母校准备了多份大礼,包括专门为母校百年校庆专门创作的油画《集美学村》和国画《百鸟归来》,这两幅作品现如今被陈嘉庚纪念馆永久收藏。
2013年,任镜波一行到北京邀请黄永玉为会馆题字并请黄老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黄老神秘地说:“我有一个秘密,对谁都没讲过。”他向任镜波等人展示了巨型油画《集美学村》的初稿。当时,黄永玉正忙于筹备画展和文学作品展,在忙碌的备展之余,他还不忘为母校进行创作。
《集美学村》和《百鸟归来》均为大尺寸画作,《集美学村》长达6米,《百鸟归来》的长度也达到了3.6米。《集美学村》是黄永玉根据他1995年回集美母校时的写生所画,长卷描摹了南薰楼、鳌园等具有代表性的学村建筑。《百鸟归来》则以象征手法,用“鸟儿归来”的场景寓意海内外校友回到母校、共贺百年之庆的盛况。
在《百鸟归来》的画上,黄老还题写了300多字的题签,题签中,他以幽默又真诚的语调回忆了在集美中学读书的时光,深情表达了他对嘉庚先生的敬仰。他写道,“我至老不忘我们的校训‘诚毅’二字,在那个复杂不堪的社会它是多么有用。”
爱书的 “留学生” 连续5次留级 翻遍学校图书馆藏书
1924年出生的黄永玉祖籍湖南凤凰,小学毕业后于1937年7月跟随堂叔黄毓熙辗转到集美学校,当时的名字是“黄永裕”。“黄永玉”的名字是表叔沈从文改的。
黄永玉的家族与集美学校渊源颇深,黄永玉的八叔公黄绶铭从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毕业,应聘到集美学校任会计主任兼储蓄银行经理,后成为集美商业学校校长。黄永玉的堂叔黄毓熙是沈从文的表弟,曾在集美学校读书、任教。黄毓熙的弟弟黄毓照(黄照)也曾在集美学校读书。
因无家中经济资助,开学第一天,黄永玉就把领来的新书卖了,卖书的钱买了袜子和肥皂。在校期间,黄永玉不爱学习数理化,上英语课时经常躲在课桌下画画。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酷爱读书的习惯由此养成。由于不安心学习,他连续5次留级,被同学们戏称为“留学生”,他在给母校的赠画的落款写着:“一九三七年四十九组五十组五十一组五十二组五十三组学生黄永裕”。他也因此成了集美学校同学最多的学生。1981年国庆前夕,他曾回到集美邀请当年同班的同学聚会,一下子就来了160多人。
20世纪30年代,集美学校的师资是全国最好的,它“兼收并蓄”的氛围,将黄永玉引进了缤纷的艺术世界和文学殿堂,黄永玉为此心存感激。在集美学校期间,他把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从头到尾都翻烂了”,并且从此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他曾写道,“我真正的勤奋是在图书馆,一个小小的孩子读到了《原富》《爱弥儿》以及伏尔泰、狄德罗的一些书。我们的图书馆对一个孩子说来,较之课堂,无异于是个又大又新的世界,课堂何足道哉!这些丰富的知识使我在以后漫长的痛苦流浪生活中成为信念的支柱。”
黄永玉到集美没多久就发生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期间,集美学校1937年9月内迁到远离厦门100多公里的安溪山区继续办学。无论是在集美还是在安溪,闽南人的宽厚让他一生受用。

黄永玉《百鸟归来》题签全文
“诚毅”校训 至老不忘
母校百年之庆的确不是个简单事情,一定从全世界会赶来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前来庆贺的校友。我们的母校可不是一般的母校,从他的规模、品类、质量及他的坚强的延续性和对祖国的贡献,都是无与伦比的。提起我们的校主陈嘉庚先生的道德,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充满敬意。连我这个不肖的学生都沾了光。我只念了初中三年留了五次级才念到二年级,但是我忘不了先生和学校对我的宽容。我大量的时间放在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在教室我是个异类,在图书馆我是个兢兢阅读的好学生。我是带着图书馆给我的丰富粮食走向世界的。抗战八年能活过来挺得住可不是小事情。你们年青,不知道也不清楚轰轰的炸弹声背着满满一背囊书逃难是什么滋味。我至老不忘我们的校训“诚毅”二字,在那个复杂不堪的社会它是多么有用。
(注:引文标点为编者加)
流荡闽南 挂怀不止
他的版画正在厦门巡展
他专门创作《从闽南出发》
6月10日,“入木·黄永玉百岁版画艺术展”在中华儿女美术馆启幕。
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他爱上木刻,是在厦门的集美中学,那是1937年。时隔86年,黄永玉的木刻作品回到了他艺术生涯的起点。
展览以黄永玉亲题手记为线索展开,展出其创作的近200件(套)版画作品及11块原版木刻板,囊括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力图全面、完整地勾勒出黄永玉的版画发展叙事与创作面貌。

▲黄永玉作品《从闽南出发》
黄永玉还专门为本次展览特地作画《从闽南出发》并配文,文中写道:“我在闽南长大,好几年生活在避难的安溪县,离开学校后,一直在闽南四处流荡,每一个黄昏都有善心的老人家招待进屋宿食,我们彼此都未见过,难道不相信我会席卷而空?那么信任陌生,而且全家都哄动起来。留下你住那么一天、两天,或者根本就不问你哪天启步离开,直至彼此成为少年的终身朋友。苦难挂怀不止。”满满的闽南情怀溢出纸面。 (本报记者 陈冬 通讯员 李佳凝)
15岁发表木刻作品
拿到第一笔稿费
1937年春,黄永玉独自离开故乡湖南凤凰,13岁的少年本该在厦门集美学校安稳念书。但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黄永玉也随学校搬迁到安溪。“浪荡汉子”的少年流浪生活就此开始,1940年他流浪至德化,1年后来到泉州老城,之后又辗转仙游、赣州、梅县。至1945年日军投降,整整8年的流浪岁月,炮火声是少年蜕变历程的背景音。
1939年,他在福建永安木刻杂志《大众木刻》发表木刻作品《下场》,拿到了第一笔稿费;到了泉州,黄永玉在“战地服务团”里有了一间美工室,团长王淮支持他印制了第一本画册——木刻集《闽江烽火》。
(据新京报)
传奇家族
表叔沈从文
为他取艺名“黄永玉”
黄永玉的家族中有不少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中对黄永玉的人生与艺术产生最为深刻影响的,当属他的表叔沈从文了。
“表叔和我都是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当黄永玉开始创作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时,更是以“无愁河”命名。
他的艺名“黄永玉”就是沈从文帮他取的。他原来叫“黄永裕”,沈从文说:“永裕不过是小康富裕的意思,适合一个布店老板,应改成永玉,它代表永远光泽明透。”
20世纪50年代初,黄永玉受邀为《新观察》杂志赶刻了一幅木刻插图,因为匆忙交工,效果不太理想。沈从文看到后非常生气,专门跑到他家,措词极为严厉地批评了他:“你看看,这像什么?怎么能够这样浪费生命?你已经三十岁了。没有想象,没有技巧,看不到工作的庄严!准备就这样下去?……好,我走了……”
这样的“当头棒喝”显然是出自“爱之深,责之切”。有了这样“严峻的注视”,黄永玉再也不敢懈怠,他把表叔的话当作了艺术道路上无形的鞭策。
(据新京报)
(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 综合新京报)


关闭窗口